首页 好文推荐 时时关注 热点聚焦 更多分类 本地

【视界】城市提升需要经济与文化融合 动态焦点

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5-11-28 09:10:30


【资料图】

□本报记者 方磊

经济与文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牵引力,这种力量正越来越鲜明地体现。

一方面,城市代表性工业遗址正在转型为复合生态,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。首钢园是北京工业遗址的代表。这座承载着中国钢铁工业百年记忆的园区,以“保护性更新”为核心理念,突出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首钢情结”,构建了“工业遗存+现代服务”的复合生态。在改造中,首钢园完整保留了高炉、冷却塔等核心工业构筑物,通过内部空间重构植入冬奥组委办公区、国家队训练基地等新功能;高炉变身空中观景台,冷却塔毗邻冬奥滑雪大跳台。通过“旧壳装新芯”的改造,首钢园既延续了“百年钢城”的空间内核,又借冬奥契机激活了工业遗存的时代价值。工业遗址是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物质印记,是承载集体回忆与工业文明的精神象征。既有物质载体,也有精神记忆。当前,一些地方对工业遗存成功的改造都是以最小化调整,将其激活为文化展示空间,实现功能的创造性转化,也真正把历史和未来进行有力连接。各地纷纷尝试种种工业遗址更新模式,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。公开数据显示,改造后的首钢园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,并带动周边服务业产值增长300%。

另一方面,以数字技术晕染丰富的文化形态。数字技术正成为激活历史文脉、重构文化生态的创新引擎。传统城市文化保护多聚焦于建筑实体的功能置换,通过修缮改造赋予老旧建筑新用途。“物理更新”虽能延续物质载体,却难以完整呈现文化的动态演进。而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,正打破时空壁垒,构建起“虚实共生”的文化传承新形态。如今,数字技术在城市更新上的应用场景已不断丰富,如,VR/AR(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)技术重现历史场景,大数据分析精准提炼文化基因,为城市文化保护规划提供科学支撑,让历史建筑和场景“活起来”。全国各地正系统化运用数字技术,突破时空限制,重构城市历史文化传播体系,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强劲活力。

经济与文化的融合,既为城市产业升级提供动力,也持续助推文化软实力提升。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,需要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度融入经济发展全局。各地应把握城市更新契机,构建系统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。

精品推荐

查看更多内容
查看更多内容
查看更多内容